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发布日期:09月04日 15:56     浏览次数:6
标签: 科普

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于主动脉壁,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结果。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基础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最常见的诱因。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会持续对主动脉壁产生高压力冲击。正常情况下,主动脉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承受血液流动带来的压力,但长期高血压会逐渐破坏主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导致主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即主动脉硬化。当主动脉壁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后,在血压波动(如突然升高)时,主动脉内膜更容易出现撕裂,进而引发夹层。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也会增加主动脉夹层风险,例如主动脉瓣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这类疾病会导致主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异常,局部压力升高,长期作用下会损伤主动脉壁。

2.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会通过多种途径损害主动脉壁,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其中危害较大的一种,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是主动脉壁的保护屏障,一旦受损,血液中的脂质、炎症因子等更容易沉积在主动脉壁内,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逐渐破坏主动脉壁的结构,导致其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内膜撕裂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尤其是在饮酒后短期内,血压可能急剧升高,对已经受损的主动脉壁造成强烈冲击;同时,酒精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一步加重主动脉壁损伤。此外,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会引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过多的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在主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占据主动脉壁空间,破坏正常的血管结构,还可能发生破裂、出血,直接诱发主动脉夹层。

3.先天与解剖因素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遗传或解剖结构异常,主动脉壁本身存在先天脆弱的问题,更容易发生夹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是典型代表,如马方综合征,这类疾病会导致人体结缔组织合成异常,主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使主动脉壁的强度和弹性显著下降,即使在正常血压水平下,主动脉壁也容易出现扩张、变薄,进而引发内膜撕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异常,患者的主动脉某一段管腔狭窄,导致狭窄部位前后的血压差异明显。狭窄近端的主动脉内压力显著升高,长期承受过高压力会导致该部位主动脉壁增厚、硬化,最终可能引发夹层;而狭窄远端的主动脉则因血流减少,可能出现血管发育不良,同样增加血管病变风险。

4.其他特殊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且容易被忽视。例如,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导致主动脉壁的弹性有所下降;同时,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主动脉内的压力也会相应升高,双重作用下,主动脉壁的负担加重,增加夹层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本身存在潜在血管病变(如马方综合征)的孕妇,风险更高。此外,严重感染也可能间接影响主动脉壁,某些细菌、病毒感染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能侵犯主动脉壁,导致血管壁出现炎症、水肿,破坏其正常结构,使主动脉壁的韧性降低,在一定条件下诱发夹层。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龚徐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