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药物性肾损害?

发布日期:09月04日 15:55     浏览次数:7
标签: 科普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各类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损伤,轻者可能出现短暂肾功能异常,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肾损伤,甚至转为慢性肾脏病,最终增加尿毒症风险。因此,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做好药物性肾损害的预防,对保护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用药前:明确自身情况,主动告知病史

预防药物性肾损害的第一步,是在用药前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肾脏相关情况,并主动与医生、药师沟通。首先,需明确自己是否属于药物性肾损害的高危人群,包括已有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老年人(65岁以上,肾脏代偿功能减退),婴幼儿(肾脏发育尚未成熟),以及脱水、血容量不足(如腹泻、呕吐后)、心力衰竭等人群,这类人群肾脏对药物的耐受性更低,更易发生损伤。其次,就诊时需主动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肾脏疾病、过敏史)、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保健品),避免医生开具可能与现有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肾损伤风险的药物。例如,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时,需提前告知医生肾功能情况,避免在肾功能异常时用药导致乳酸酸中毒加重肾损伤。此外,自行购买非处方药(如止痛药、感冒药)前,可咨询药师,选择肾毒性较低的品种,避免盲目用药。

二、用药中:严格遵医嘱,把控剂量与疗程

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用药疗程密切相关,因此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不随意调整剂量、延长或缩短疗程,是预防肾损害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需按医嘱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用药。许多药物的肾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即剂量越大,肾损伤风险越高。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常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痛),短期按推荐剂量使用相对安全,但长期或超剂量服用,会抑制肾脏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导致肾缺血损伤,甚至引发镇痛剂肾病。另一方面,需严格把控用药疗程,避免长期滥用。部分药物虽短期使用安全,但长期使用会累积肾毒性,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关木通、广防己等),即使小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间质纤维化。

三、用药后:监测身体反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用药后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定期监测肾功能,是及时发现药物性肾损害、避免病情加重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需关注用药后的异常症状,若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每日尿量少于400毫升)、尿液颜色异常(如肉眼血尿、尿液浑浊)、眼睑或下肢水肿、乏力、恶心呕吐、腰痛等症状,可能是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信号,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例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若出现尿量减少、水肿,需警惕急性肾损伤,及时检查肾功能。另一方面,长期服用具有潜在肾毒性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某些抗生素)的人群,或属于药物性肾损害高危人群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检查,通过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肾脏功能。若检查发现肾功能指标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肾损伤进一步进展。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肾内科 王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