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在中医里被称为“晕动病”,多因人体“气机逆乱”“脾胃失和”或“肝肾亏虚”所致。当人乘坐车辆时,车身颠簸、视野晃动会干扰人体“平衡之气”,导致肝气不舒、胃气上逆,进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若本身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更易受外界扰动而引发不适。中医穴位按压通过刺激经络气血运行,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快速缓解晕车症状,且无需借助药物,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适合乘车时随时使用。
一、内关穴:调和胃气、宁心止呕的“急救穴”
内关穴是缓解晕车恶心、呕吐的核心穴位,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胃气上逆引发的不适。该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约两寸(约三横指宽度),两条明显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时,可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穴位,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避免过度用力引起疼痛。按压方式可采用“按揉结合”,即按压后顺时针揉动1~2分钟,再逆时针揉动1~2分钟,重复3~5组;乘车过程中若出现恶心感,可随时加大按压力度,持续按压30秒至1分钟,能快速抑制呕吐反应。中医认为,内关穴连通心包经与三焦经,按压此穴可疏通气血、平复逆气,同时缓解晕车伴随的心慌、胸闷症状,是晕车时的“首选急救穴”。
二、合谷穴: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通用穴”
合谷穴又称“虎口”,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可缓解晕车引起的头晕、头痛、面部不适等症状。其位置在手背虎口处,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将拇指与食指张开,肌肉隆起的最高点即为该穴)。按压时,可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或向第2掌骨方向用力按揉,力度以产生明显酸胀感并向手臂放射为宜。每次按压可持续1~2分钟,间隔3~5分钟重复一次,乘车全程可根据头晕程度随时操作。中医理论中,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通过刺激此穴可疏风散邪、缓解头部昏沉,同时辅助调节胃肠功能,减轻恶心、腹胀等不适,是晕车时的“通用缓解穴”。尤其适合因外感风邪、气血不畅引发的晕车人群,搭配内关穴使用效果更佳。
三、足三里穴:健脾和胃、扶正固本的“保健穴”
足三里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是中医里著名的“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扶正固本的功效,适合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的晕车人群,能从根本上改善易晕车体质,减少不适发作。该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约四寸(约六横指宽度),胫骨前肌的外缘(屈膝时,膝盖下方凹陷处向下四寸,再向外侧一横指处)。由于乘车时坐姿受限,按压足三里穴可采用“拇指按揉法”:将拇指指腹放在穴位上,其余四指贴在小腿后侧固定,以中等力度顺时针按揉,每次2~3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10分钟重复一次。若觉得按压力度不足,也可用拳头轻轻叩击穴位,同样能起到刺激作用。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者气血生化不足,易受外界颠簸影响而出现气机逆乱,足三里穴能增强脾胃功能、调和气血,从根源上减少晕车发作频率,不仅适合乘车时临时缓解,日常坚持按压还能改善整体体质,降低晕车概率。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 王冬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