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

发布日期:08月18日 17:29     浏览次数:27
标签: 科普

“习惯性崴脚”在医学上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很多人认为崴脚只是小伤,忽视规范处理,导致损伤反复发生,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初次崴脚处理不当是形成习惯性损伤的主要原因。踝关节扭伤多因足踝突然内翻或外翻,导致韧带过度拉伸甚至撕裂。若首次损伤后未充分休息、过早活动,受损韧带无法正常修复,会造成韧带松弛、强度下降。此时踝关节稳定性减弱,稍有外力作用就易再次扭伤,形成“损伤不稳再损伤”的恶性循环。

踝关节结构异常会增加崴脚风险。部分人存在先天性踝关节发育不良,如距骨倾斜、韧带松弛等解剖学异常,使踝关节本身稳定性较差。后天因素如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畸形,会改变踝关节受力方式,导致局部韧带长期承受异常压力,易发生反复损伤。

肌肉力量不足与平衡能力下降是重要诱因。踝关节周围的腓骨长短肌、胫后肌等肌肉群,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这些肌肉力量减弱,无法及时对抗突然的外力冲击。此外,平衡能力减退会使身体在不平路面或突发动作时难以快速调整姿态,增加崴脚概率。

 

志愿者投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