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常见传染病中,手足口病因传染性强、多发于婴幼儿群体而备受关注。多数家长认为手足口病仅在春夏高发期需要防范,殊不知非流行季节的防控同样重要。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非高峰期发病特点、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家长全面认识这一儿童常见传染病,做好全年防护。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6、A10等也可引发该病。这类病毒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常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且对酒精等普通消毒剂不敏感,需用含氯消毒剂才能有效灭活。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得手足口病在非高峰期依然具备传播条件。
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手足口病仅在5~7月的高发期需要警惕,秋冬季节便可放松防控。事实上,近年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已发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交替流行趋势。部分地区在秋季10~11月会出现第二个发病小高峰,冬季也偶有散发病例。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即使在非高峰期,也可能因儿童密切接触而出现聚集性病例。此外,随着人口流动增加,病毒输入性传播风险全年存在,非高发期的零星病例若未及时发现,极易造成局部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唾液、疱疹液等污染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健康儿童接触后经口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重要途径,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在非高峰期,家长往往放松警惕,忽视日常卫生防护,儿童在游乐场、早教机构等场所接触被污染的公共设施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当孩子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避免交叉感染。居家护理期间,要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口腔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喷剂缓解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肢体抽搐等重症表现,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无论是否处于高发期,都应坚持做好日常防护措施。首先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需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其次要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品要定期清洗消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在非高峰期,也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减少接触感染者的机会。
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已上市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家长在孩子6月龄后尽早接种,完成两剂次接种可有效降低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和重症率。需要注意的是,该疫苗仅对EV71型病毒有效,对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无预防作用,因此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好日常防护。
志愿者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