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儿童“口腔小麻烦”

发布日期:08月18日 17:04     浏览次数:29
标签: 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37岁的学龄前儿童。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口腔咽峡部疱疹和剧烈咽痛为主要特征,虽然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但发病时的疼痛症状常让孩子哭闹不止、拒绝进食,给家长带来不少困扰。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与流行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常见类型有A2A16A9A22等)引起,少数情况下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导致发病。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环境抵抗力,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在污染的物体表面能存活数天。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9月为高发期,尤其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季更为多见。病毒传播能力极强,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易引发聚集性疫情,传染期从发病前24小时持续至症状完全消退后数天。

二、儿童感染后的典型症状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起病急骤,患儿常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14天。发热12天后,口腔咽峡部开始出现特征性疱疹,主要分布在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腭舌弓等部位。初期为灰白色丘疹样疱疹,周围伴有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

剧烈咽痛是最突出的症状,患儿常因疼痛而拒绝进食、流口水、哭闹不止,部分婴幼儿会出现烦躁不安、拒奶、呕吐等表现。年龄较大的儿童能明确表述咽痛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吞咽和说话。除上述主要症状外,部分患儿可伴有头痛、腹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高热惊厥,但一般不会出现手足皮疹,这也是与手足口病的重要区别。

三、与手足口病的关键鉴别要点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且发病季节和部分症状相似,容易被家长混淆。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皮疹分布: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局限于口腔咽峡部,不会波及手、足、臀等部位;而手足口病除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同时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此外,两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绝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为轻症,病程较短,并发症少;手足口病少数病例(尤其EV71型感染)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掌握这些鉴别要点,有助于家长初步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科学的家庭护理是帮助孩子顺利康复的关键。发热护理方面,当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专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自行使用复方感冒药。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拭颈部和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但需避免酒精擦浴。

口腔护理重点在于缓解咽痛症状。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用凉开水或淡盐水,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饮食上选择温凉、软烂、易吞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粥、烂面条等,避免给予辛辣、酸性、过热或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溃疡面加重疼痛。对于咽痛明显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喷剂或含漱液缓解症状。

护理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体温变化、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病程为710天,疱疹破溃后疼痛会逐渐减轻,食欲也会随之恢复。家长应耐心安抚孩子,避免因疼痛哭闹而强行喂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通过居家护理自行康复,但若感染后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

 

志愿者投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