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品质提升,高糖食品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然而,过量摄入糖分正悄然给健康带来众多隐患,尤其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关联紧密。国际上公认35岁为“血糖管理警戒线”,在这一年龄前积极控糖,对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意义重大。
人体的糖分代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35岁之前,身体新陈代谢较为旺盛。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分泌相对充足且作用敏感,能够高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支持。不过,即便身体在此时对糖分代谢具备优势,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摄入高糖食物。当下,年轻人中含糖饮料、甜品的消费量大增。长期过量摄入糖分,会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加重。一旦胰腺功能因过度负荷受损,胰岛素抵抗便可能出现,这无疑为日后患糖尿病埋下伏笔。因此,在35岁前培养良好的控糖意识,合理控制糖分摄入,对预防糖尿病、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极为关键。35岁之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肌肉量也有所下降,而肌肉在消耗血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生理改变致使人体对糖分的代谢能力相比35岁前有所降低。在此阶段,若不注意控制糖分摄入,血糖水平易出现波动。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慢性损害,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
那么该如何科学控糖呢?饮食方面,要严格管控高糖食品的摄取。像可乐、果汁饮料这类高糖饮品,含有大量添加糖,长期饮用会导致糖分摄入严重超标,应减少饮用。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甜品也应尽量少吃。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热量低且含糖量少,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减少对高糖食物的欲望。水果虽含一定糖分,但同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其中糖分多为果糖,相较于添加糖对血糖影响较小,不过也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糖分摄入过量。全谷物和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同时,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防止暴饮暴食。合理分配三餐热量,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避免晚餐后大量进食或吃夜宵,以防血糖在夜间升高。另外,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次数,因为餐厅食物往往为追求口感而添加较多糖和盐。
除了饮食调控,适度运动对控糖也十分重要。运动可提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在运动时间段的选择上,早晨进行运动有助于开启一天的新陈代谢,提升身体活力。比如在早餐前进行30min左右的快走或慢跑,可促进脂肪燃烧,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但要注意,晨起身体相对较僵硬,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活动手腕、脚踝关节,进行简单的弓步压腿、侧弓步等动作。午后进行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此时身体各项机能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可安排强度稍高一些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选择在晚上运动,尽量不要太晚,避免临近睡觉时间运动导致神经兴奋,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在晚餐后1~2h进行运动较为适宜,可选择散步、慢跑等相对缓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控制在30~45min。
练慧斌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烧伤整形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