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脏康复愈发受到重视。《心脏康复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为心脏康复提供了专业指导,其中运动处方与训练建议对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一、有氧训练
有氧训练堪称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成年人运动训练的基础,是提高心肺功能的高效方案。在Ⅰ期康复阶段,患者病情相对不稳定,通常建议进行低强度有氧活动,如在病房内短距离慢走,每天数次,每次5~10min。此阶段旨在让患者适应身体活动,初步改善血液循环。进入Ⅱ期康复,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可增加有氧训练强度与时长。可选择步行,速度适中,每次20~30min,每周进行3~5次。也可尝试骑自行车,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设定合适阻力与速度。通过这一阶段训练,心肺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心脏耐力增强。Ⅲ期康复针对病情稳定、回归日常生活的患者。有氧训练可包括慢跑、游泳等,每次30~60min,每周3~5次。持续规律的有氧训练能显著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风险。
二、抗阻训练
经过筛选与评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时间允许且完成有氧训练后,可开展抗阻训练。不过,因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压力,操作需谨慎。Ⅰ期康复时,抗阻训练多为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利用自身重量进行关节屈伸,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天1~2组,目的是保持肌肉活力,防止肌肉萎缩。Ⅱ期康复,可借助较轻哑铃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或使用弹力带进行下肢抗阻练习。例如,手持1~2公斤哑铃做手臂弯举,每组10~15次,进行2~3组;利用弹力带进行腿部伸展,同样每组10~15次,2~3组。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避免过度疲劳。Ⅲ期康复阶段,可适当增加抗阻训练强度,如增加哑铃重量、调整弹力带阻力级别。但仍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个体身体状况调整训练量,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三、吸气肌训练
心功能异常患者常因呼吸肌异常活动,致使活动过早终止。吸气肌训练对这类患者有积极作用。依据共识,推荐起始强度为30%最大吸气压力,每周训练3次,每次10~30min,训练周期为6~12周。通过专门的吸气肌训练设备,患者可进行针对性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提升运动耐力。
四、平衡训练
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平衡训练必不可少,尤其对Ⅲ期康复居住在社区和家庭的老年人更为重要。平衡训练可包括单脚站立、闭目站立等简单动作。起初,单脚站立每次持续5~10s,逐渐增加至30s,每天进行3~5组;闭目站立每次1~2min,每天2~3次。通过这些训练,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损伤风险,保障患者日常生活安全。
五、柔韧性训练
良好的骨骼肌功能要求患者各关节保持足够活动范围,尤其要维持背部和大腿后部柔韧性。缺乏柔韧性易引发慢性腰痛,阻碍心血管疾病患者活动。Ⅰ期康复柔韧性训练多为轻柔的关节活动,如缓慢转动颈部、腰部,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天1~2组。Ⅱ期康复可进行简单拉伸动作,如站立位体前屈,保持15~30s,重复2~3次;坐姿腿部拉伸,同样保持15~30s,进行2~3组。Ⅲ期康复可进一步增加拉伸强度与时间,通过长期坚持柔韧性训练,保持关节灵活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六、结束语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与训练需依据患者个体状况,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严格执行。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训练相互配合,才能助力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效恢复心脏功能,重返健康生活。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
王有斌 高邮市周山卫生院 内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