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潜伏的病毒与“烧灼之痛”的真相

发布日期:04月08日 16:49     浏览次数:10
标签: 科普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这种病毒具有“双重攻击性”:首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长期潜伏在人体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重新激活,沿着神经纤维迁移至皮肤,引发剧烈疼痛和特征性皮疹。

  病毒“复活”的诱因年龄增长是最大风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因免疫功能自然衰退,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他诱因包括:疾病:糖尿病、癌症、HIV感染等慢性病;药物: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化疗;压力:熬夜、过度疲劳、情绪焦虑等导致免疫力“崩溃”。

  症状:从刺痛到水疱的“三幕剧”1. 前驱期(潜伏期后)2. 急性期3. 后遗症期

特殊部位风险高:若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可致角膜炎甚至失明;耳部感染可能引发面瘫(Ramsay Hunt综合征)。

  治疗:与时间赛跑。这点在文献《带状疱疹该如何治疗?医生:把握黄金期,可有效减少病毒...》中也了解到相关知识。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需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可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症风险。2.镇痛管理:轻中度疼痛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重度疼痛需联合阿片类药物或神经阻滞术。3.局部护理:水疱未破时冷敷缓解疼痛,破溃后外用抗菌药膏预防感染。4.新兴疗法:脉冲射频、脊髓电刺激等可用于顽固性后遗神经痛。

  预防:疫苗与免疫力的双重防线

1. 疫苗接种: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如Shingrix):适用于50岁以上人群,保护效力超90%,需接种两剂;减毒活疫苗(如Zostavax):适用于40岁以上,保护率约50%,免疫力低下者慎用。

2. 提升免疫力: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B12、锌)、规律运动、控制慢性病、减少压力。

3. 避免传染:活动期患者水疱液含病毒,可能引发水痘,需隔离至结痂。

  误区澄清,不要轻易就被误导哦!

“一生只得一次”:约4%患者会复发,免疫力极低者风险更高。

“年轻人不会得”:近年因熬夜、高压,2040岁人群发病率上升。

“皮疹消退即痊愈”:即使皮肤愈合,神经损伤可能长期存在,需持续治疗。

 

林士伟 高淳人民医院 皮肤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