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降压药后,皮肤出问题了

发布日期:03月26日 10:16     浏览次数:125
标签: 科普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按时服用降压药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但有些患者却发现,吃了降压药后,皮肤出现了问题,变得干燥、瘙痒,甚至长出皮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一些降压药的确存在引发皮肤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以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为例,像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部分患者在服用后,会出现面部潮红,同时伴有皮肤瘙痒或者皮疹的症状。原因在于,这类药物在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功效的同时,也会对皮肤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产生影响,进而致使皮肤出现不适。还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诸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部分使用者会出现皮肤干燥、皮疹以及瘙痒等不良反应,这或许和药物干扰了体内免疫调节机制有关。

当皮肤出现这些变差的状况时,患者务必牢记,绝对不能自行停药,因为自行停药极易导致血压急剧波动,给心脑血管带来严重危害。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将情况告知医生。要是症状比较轻微,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进行观察倘若症状严重,医生会考虑调整用药方案,换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力求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影响。此外患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缓解皮肤症状的措施:在皮肤护理方面,选用含有神经酰胺、甘油等成分的温和无刺激保湿乳液或面霜,每天定时涂抹,洗澡时将水温控制在37℃左右,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避免过度搓洗;饮食上,多吃胡萝卜、橙子、坚果等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水分摄入;生活习惯上,穿着宽松纯棉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高温或多尘环境,使用加湿器将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保证每天78h的充足睡眠。

需要留意的是,并非所有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都会出现皮肤变差的问题,而且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所以,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期间,一定要密切留意自身身体状况,尤其是皮肤的变化。一旦察觉到异常,应即刻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探寻既能有效控制血压,又能降低不良反应的最佳治疗方式,从而更为妥善地管理高血压,提升生活质量。

 

黄霞 南京市中医院 心血管病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