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低血糖,如何应急处理?

发布日期:09月04日 16:13     浏览次数:5
标签: 科普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的病理状态,常因饮食不规律、降糖药物过量、运动量过大等因素引发。其发作时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及长期节食人群,属于低血糖高发群体,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一、快速识别低血糖

及时准确识别低血糖症状,是后续处理的前提。低血糖发作通常具有突发、快速进展的特点,典型症状可分为两类:一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慌、手抖、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凉、饥饿感明显,部分人伴随焦虑、烦躁;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若血糖持续偏低,会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如胡言乱语、走路不稳)、抽搐甚至昏迷。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如老年人、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无症状低血糖,即发作时无明显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直接进入意识模糊状态,这类情况更具危险性,需格外警惕。二、现场科学急救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不同,低血糖急救需采取差异化措施,核心原则是快速补充糖分,恢复血糖水平,同时避免发生窒息风险。

若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吞咽,应立即给予快速升糖食物,优先选择葡萄糖制剂(如葡萄糖片、葡萄糖水),因其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升糖速度最快。若没有葡萄糖制剂,可选择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约150200毫升)、糖果(如硬糖、水果糖,约46颗)、蜂蜜(约15克,用温水冲服)等。补充糖分后,需等待15分钟再次监测血糖:若血糖回升至3.9mmol/L(糖尿病患者)或2.8mmol/L(非糖尿病患者)以上,且症状缓解,可按正常时间进餐,或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馒头、饼干),防止血糖再次下降;若血糖仍未达标,需重复补充糖分,15分钟后再次监测,若连续23次补充后血糖仍低,或症状无缓解,应立即就医。

若患者意识模糊、无法自主吞咽,严禁喂食任何食物或液体,以免发生呛咳、窒息。此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在等待救援期间,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三、后续处理

低血糖缓解后,并非万事大吉,需通过后续处理预防再次发作。首先要持续监测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急救后的24小时内,应每24小时监测一次血糖,观察血糖波动情况,避免因降糖药物作用或饮食不当导致血糖再次偏低。

其次需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若因未按时进餐引发低血糖,下次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延迟进餐;若因运动量过大导致,需在运动前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如1片全麦面包、1小把坚果),并减少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糖尿病患者若因药物剂量不当引发,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剂量,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此外,建议记录每次低血糖发作的时间、诱因、症状、处理方式及血糖变化,便于医生分析原因,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南通市中医院 内分泌科 苏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