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骨骼边缘形成的异常骨性突起,常发生于脊柱、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是人体骨骼退变过程中的一种代偿性改变。虽然骨质增生本身并非疾病,但当其压迫周围神经、肌腱或组织时,会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了解其常见发病原因对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年龄增长是骨质增生最主要的生理性原因。随着年龄增加,人体骨骼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关节软骨因长期磨损而变薄、弹性降低,软骨下骨暴露并受到反复刺激。为维持关节稳定性,机体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接触面积,这种退行性改变在4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常见,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长期慢性劳损是诱发骨质增生的重要因素。关节或脊柱长期承受异常压力,如长期弯腰劳作、反复负重、不良姿势等,会加速软骨磨损和骨质退变。例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易出现骨质增生,重体力劳动者腰椎和膝关节更易受累,运动员因关节反复承受高强度负荷,也常出现早发性骨质增生。
创伤和关节损伤是骨质增生的重要诱因。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创伤会破坏关节正常结构,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创伤愈合过程中,骨骼修复机制可能过度激活,形成骨质增生。此外,损伤后关节稳定性下降,继发的异常受力会进一步刺激骨赘形成,形成“损伤—不稳定—增生”的恶性循环。
不良姿势和力学失衡也会促进骨质增生发生。长期保持不正确的站姿、坐姿或睡姿,会使脊柱或关节处于失衡状态,局部骨骼承受过度压力。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脊柱代偿出现骨质增生,这些异常力学环境会持续刺激骨膜,诱发骨质增生。
其他因素如肥胖、内分泌紊乱、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与骨质增生相关。肥胖增加关节负重,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影响软骨营养代谢,均可能加速骨质增生进程。了解这些发病原因,有助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劳损、保护关节等措施,延缓骨质增生的发生发展。
志愿者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