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密码:阴阳五行与生命之河
中医的根基,在于一套深邃的生命哲学:
阴阳动态平衡: 人体如同一个小宇宙,阴阳二气相互依存、制约与转化。阳气如日,主温煦、推动、兴奋;阴气如月,主滋润、宁静、收敛。健康即是阴阳和谐的状态。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可能是阴虚阳亢;畏寒肢冷、精神萎靡?或为阳气不足。
五行生克循环: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大系统,相生相克,构成一个精密的生态网络。肝气郁结(木郁)可克伐脾胃(土),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肾水(水)不足则无法上济心火(火),引发心烦失眠。治病如同疏导河流,重在恢复五行流通。
气血津液: 生命的能量之源。“气” 是动力,推动血行、温煦脏腑;“血” 滋养全身,承载气之运行;“津液” 濡润组织器官。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血瘀则疼痛、面色晦暗;津亏则口干、皮肤干燥。
经络网络: 遍布全身的“能量高速公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针灸、推拿正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激发人体自愈潜能。
二、独特视角:望闻问切,解码身体语言
中医诊断不依赖单一指标,而是四诊合参,全方位倾听身体的声音:
望诊: 观察神态、面色(苍白、萎黄、潮红、青紫)、舌象(舌体胖瘦、裂纹、苔色黄白、厚腻)——舌苔黄厚腻常提示脾胃湿热。
闻诊: 听声音(高亢、低微、嘶哑)、嗅气味(口气、体味异常)。
问诊: 细致入微:怕冷怕热?出汗情况?头身何处不适?饮食二便睡眠如何?情绪状态?女性经带胎产史?一次详尽问诊常需15-30分钟。
切诊: 三指搭脉,体察脉象的浮沉、迟数、强弱、滑涩等28种常见脉象。浮脉多主表证(如感冒初起),沉脉多主里证(如脏腑虚弱)。
破除误区: 中医并非“慢郎中”。对于感冒发烧、急性扭伤、痛经等急症,针灸、放血、推拿或汤药常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治未病:中医的智慧高地
中医最闪耀的智慧在于“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 根据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大类),个性化指导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将疾病扼杀于萌芽。《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欲病早治: 在亚健康状态(如长期疲劳、反复感冒、轻度失眠、情绪低落)及时调理,防止发展为器质性疾病。
既病防变: 控制疾病进展,防止并发症。如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患者,中医注重保护肾功能(“治肾”),预防糖尿病肾病。
四、中医科常见“法宝”:内外兼修
中药内服: 汤剂、丸散膏丹。讲究辨证论治——同是感冒,风寒用荆防败毒散疏散风寒,风热用银翘散疏风清热。忌盲目进补或滥用“偏方”!
针灸: 毫针、艾灸(温通经脉)、拔罐(祛除寒湿瘀滞)、耳穴压豆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如疼痛(颈肩腰腿痛、偏头痛)、神经功能紊乱(面瘫、失眠)、胃肠功能失调等。
推拿正骨: 疏通经络,整复筋骨错位,治疗骨伤科疾病及部分内科病。
外治法: 中药外敷、熏洗、穴位贴敷(如三伏贴)等,直达病所,减少内服药物负担。
重要提示!!对于急性、危重疾病(如急性心梗、卒中、严重感染、外伤大出血等),务必首选急诊和西医治疗。中医可在后续康复和调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古老智慧,更是关照当下的生命科学。它不是玄学,而是在天人合一理念下,对生命规律和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实践。在健康中国的版图上,超过6万家中医医疗机构如繁星般守护着国民健康。
王冬梅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