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与水痘实为“同源病毒”。初次感染(通常为儿童期)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突“复活”,向皮肤迁移,引发剧烈疼痛与特征性皮疹。全球约95%的成年人携带该病毒,其中1/3会在一生中发病。所以大家千万要注意,切不可放松紧惕!
触发病毒(带状疱疹)“苏醒”的六大风险因素。这个在《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和《带状疱疹治疗及预防》文献中都有提到相关的风险因素。
1. 年龄: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急剧上升,因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导致T细胞功能衰退。
2. 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增加24倍。
3. 免疫抑制:癌症化疗、器官移植后抗排异治疗、HIV感染者。
4. 激素滥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破坏免疫平衡。
5.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睡眠不足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应答。
6. 创伤与手术:局部神经损伤可能激活潜伏病毒。
疾病进程:疼痛先行的“预警信号”带状疱疹的典型病程分为三个阶段:
1. 前驱期(潜伏期后): 病毒激活后,70%患者首先出现单侧身体灼痛、刺痛或麻木(常见于胸背、腰腹、头面部),常被误诊为心绞痛、偏头痛或颈椎病,持续15天。
2. 急性期(皮疹期):皮肤出现簇状红斑、水疱,沿神经节段呈条带状分布,水疱35天后浑浊破溃,24周结痂脱落。此期疼痛达到顶峰,可伴随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
3. 后遗症期:约30%患者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疼痛持续超3个月,表现为持续性灼烧、闪电样痛或痛觉超敏(如衣物摩擦即剧痛),老年患者发生率高达50%。
特殊类型警示:
眼带状疱疹(三叉神经受累):可致角膜炎、虹膜炎,甚至失明。
耳带状疱疹(面神经受累):引发耳痛、面瘫、听力丧失(Ramsay Hunt综合征)。
播散性带状疱疹:水疱扩散至全身,提示严重免疫缺陷。
带状疱疹的治疗策略:72小时黄金窗口期,这个可是重中之重必须牢记!
1. 抗病毒治疗:发病72小时内使用伐昔洛韦(1g/次,3次/日)或溴夫定(125mg/日),可缩短病程、减少PHN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延长疗程至10天。
2. 疼痛管理金字塔:
轻度: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
中度: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抑制神经异常放电)。
重度:阿片类药物(曲马多)、神经阻滞术或脊髓电刺激。
3. 局部处理:未破溃水疱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破溃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冷敷可缓解急性期疼痛,但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
4. 后遗症干预:
脉冲射频、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及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PHN。
带状疱疹的预防:疫苗构筑免疫屏障。比如说文献《带状疱疹治疗与预防》也有指出。
重组蛋白疫苗(Shingrix):适用于50岁以上人群,两剂间隔26个月,保护效力达97%(四年随访数据),对PHN预防效果91%。可不要小看着疫苗的作用哦!
减毒活疫苗(Zostavax):适用于40岁以上,单剂接种,有效率约51%,但禁用于免疫缺陷者。
暴露后预防: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接触患者后,可紧急注射VZV免疫球蛋白(VZIG)。
杨孔超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