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食物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升高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但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个过程出现了问题。
警惕隐匿信号:糖尿病发出的身体警报。糖尿病最经典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如同身体的求救信号。但现代人更需警惕这些隐形警报:持续疲劳感就像身体能量被偷走,反复发作的皮肤瘙痒暗示微血管受损,突然的视力模糊可能是高糖毒性的早期表现,伤口愈合缓慢则揭示免疫系统已遭破坏。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达1.48亿(202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这些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者,如同站在悬崖边的观望者,稍有不慎就会坠入糖尿病深渊。
糖尿病的精准防控:构建三维防御体系。饮食革命需要践行“彩虹饮食法”:每餐保证3种以上颜色的蔬菜,将精制碳水替换为糙米、藜麦等全谷物,选择三文鱼、核桃等优质脂肪。采用“餐盘法则”——将餐盘分为四等份,两份装非淀粉类蔬菜,一份优质蛋白,一份全谷物。
运动处方讲究“1357”原则:每天至少1次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保证5天运动,运动时心率维持在(170-年龄)次/分钟。抗阻训练与有氧运动结合,能提升肌肉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达40%。“1357”原则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记的运动指导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原则很好记哦,可不要记不住哦!
代谢手术为BMI≥32.5的严重肥胖患者提供逆转可能,通过胃旁路术等术式,不仅减重,更能改善肠道激素分泌,使部分患者实现长期血糖稳定。
治疗新纪元:从控糖到器官保护。药物治疗已进入精准靶向时代:SGLT-2抑制剂通过“糖分排泄”机制,每日经尿液排出约70g葡萄糖(相当于17块方糖);GLP-1受体激动剂既能智能调控胰岛素分泌,又能延缓胃排空。这些新药被证实具有心肾保护作用,使糖尿病治疗从单纯控糖迈向多器官保护。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革新了管理方式,如同为患者配备24小时血糖管家,动态血糖图谱帮助发现隐形高/低血糖,使血糖达标率提升2.3倍(JAMA 2021研究数据)。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御战: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急性并发症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死亡率仍达5-10%,识别预警信号(呼吸深快、烂苹果味口气)至关重要。慢性并发症防治需要“靶向护理”:每年进行眼底照相筛查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早筛肾病,10g尼龙丝检查守护足部健康。
心理维度常被忽视,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是常人2倍。建立包括营养师、运动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在内的多学科团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人照护。
在这个每10秒就有2人确诊糖尿病的时代(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抗击糖尿病早已不是单纯的医学课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从智能胰岛素贴片到人工胰腺,从肠道菌群调控到干细胞治疗,科技创新正不断改写疾病结局。对个体而言,把握当下每个健康选择,就是在为生命银行存储抗病资本。记住:糖尿病不是命运的判决书,而是唤醒健康觉醒的警示钟。
阮舒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