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对关节损伤恢复存在认知偏差,这些误区不仅会延缓康复进程,甚至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关节不稳等长期后遗症。下面,我们将结合医学常识,梳理关节损伤恢复中的常见误区,帮助大家建立科学的康复观念。
误区一:损伤后“不动养伤”,过度制动影响恢复
许多人在关节损伤后,会遵循“伤筋动骨一百天”的传统观念,选择长期卧床或固定关节,认为“不动才能让损伤部位愈合”。事实上,这种过度制动的做法反而会带来诸多问题。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需要适度活动来维持血液循环,长期不运动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囊粘连,甚至引发骨质疏松。以膝关节韧带损伤为例,在医生指导下,损伤后1~2周即可开始进行直腿抬高、股四头肌收缩等无负重训练,既能促进炎症消退,又能保持肌肉力量,为后续关节活动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适度活动”并非盲目运动,需根据损伤类型(如韧带撕裂、骨折、软骨损伤)和严重程度,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加重损伤。
误区二:依赖“偏方”止痛,忽视病因延误治疗
关节损伤后常伴随疼痛、肿胀等症状,部分患者为快速缓解不适,会轻信“药酒外敷”“草药熏蒸”“针灸止痛”等民间偏方,甚至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症状。这些做法存在明显风险:一方面,偏方成分不明,可能含有刺激性物质,导致皮肤过敏、感染,或因温热作用加重局部炎症渗出;另一方面,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疼痛,但会掩盖损伤的真实严重程度,如半月板撕裂、软骨损伤等器质性病变若未及时诊断,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发展为慢性关节炎。正确的做法是,损伤后先通过冷敷(48小时内)减轻肿胀,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类型,再遵医嘱使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磁疗)缓解症状。
误区三: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部分患者在关节损伤后,看到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便急于恢复正常活动,甚至过早进行跑步、跳跃、爬楼梯等负重运动或高强度训练。这种做法极易导致尚未完全愈合的韧带、软骨再次受损,延长康复周期,严重时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以踝关节扭伤为例,轻度扭伤(韧带拉伤)通常需要2~3周的恢复期,在此期间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借助拐杖或护具减轻关节负重;中度至重度扭伤(韧带撕裂)则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且需在康复师评估确认关节稳定性达标后,再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无负重活动过渡到部分负重,再到完全负重,从低强度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过渡到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肌力训练),避免盲目追求“快速恢复”。
误区四:忽视康复训练,认为“手术成功就万事大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关节损伤(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半月板修复术),部分患者认为“只要手术成功,关节功能就能自然恢复”,术后忽视康复训练,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步态异常等问题。事实上,手术只是为关节损伤的愈合创造了条件,而术后康复训练才是恢复关节功能、重建关节稳定性的关键。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为例,术后1~2周需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被动屈膝、直腿抬高),防止关节粘连;术后3~6周需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术后6~12周则需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蹲起、跳跃训练),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若术后不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即使手术技术再先进,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肌肉无力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李益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