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骨质疏松,要做哪些检查?

发布日期:08月18日 17:34     浏览次数:25
标签: 科普

由于骨质疏松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人往往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患病。因此,及时进行科学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干预骨质疏松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怀疑骨质疏松时需要进行的各项检查。

一、基础检查项目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基础环节。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月经史(女性)、生育史、既往病史(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史、用药史(尤其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情况)、家族骨折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及是否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查脊柱是否有畸形、压痛,关节活动度等。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以上,可能提示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需进一步检查。

(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

骨代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可反映骨转换状态,有助于判断骨质疏松的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及评估治疗效果。

骨形成标志物主要有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等。其中,骨钙素是反映骨形成的敏感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骨形成活跃。骨吸收标志物包括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尿吡啶啉、尿脱氧吡啶啉等,这些指标升高表明骨吸收增强。

(三)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镁、肝肾功能等项目。血钙、血磷水平异常可能提示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因为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二、专项检查项目

(一)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它能精确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通过与同性别、同年龄健康人群的骨密度平均值对比,计算出T值和Z值。

T值是指受检者骨密度与健康年轻人骨密度平均值的标准差。T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2.5为骨质疏松。若同时伴有脆性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Z值是指受检者骨密度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骨密度平均值的标准差,Z值<~2.0提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及骨折。骨质疏松患者的X线片可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椎体楔形变等。但X线检查对早期骨质疏松的敏感性较低,通常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显示出明显改变。

椎体骨折评估:对于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即使骨密度检测未达到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也需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通过胸腰椎X线侧位片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再发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他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评估骨骼的细微结构和软组织情况,在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鉴别其他骨骼疾病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志愿者投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