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瞬间:早上起床猛地坐起,突然天旋地转,感觉整个房间都在晃动;弯腰系鞋带时,头部稍一转动就晕得厉害,甚至忍不住想扶住周围物体。这种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眩晕,很可能是“耳石症”在作祟。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的眩晕病因,耳石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却常被误认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导致延误治疗。了解这种“小石头”引发的眩晕,才能及时摆脱困扰。
一、耳朵里的“平衡调节器”为何会“失灵”?
耳石症的学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得名于耳朵里的“耳石”——这些附着在耳内椭圆囊斑上的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能帮助人体感知重力和直线运动,是平衡系统的重要“传感器”。当耳石因某些原因脱离原位,掉进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时,就会像水中的沙子一样干扰平衡信号传递。头部转动时,耳石随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大脑接收到错误的平衡信号,便会产生强烈的眩晕感。
引发耳石脱落的原因多样,最常见的是年龄增长导致的耳石退化,因此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此外,头部外伤、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会损伤内耳微循环;病毒性神经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可能破坏耳石附着结构;甚至突然的体位变化、长期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也可能诱发耳石脱落。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因激素变化等原因,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尤其更年期前后更需警惕。
二、如何快速辨别耳石症?
耳石症的眩晕有明显特点,可与其他眩晕区分:一是发作与体位密切相关,多在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抬头等头部位置改变时突然出现;二是眩晕剧烈但持续时间短,通常为数秒至数十秒,极少超过1分钟,停止头部活动后会迅速缓解;三是常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反应,但不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或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若出现上述表现,可通过简单自测初步判断:平卧在床上,头向右侧偏转45度,快速躺下使头部悬于床沿外,观察是否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休息片刻后换左侧重复动作。若某一侧诱发明显眩晕,大概率是对应侧的半规管耳石症。但需注意,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也可能引起体位性眩晕,因此自测后仍需到耳鼻喉科或眩晕专科就诊,通过专业的位置试验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三、耳石症的防治方法
确诊耳石症后不必恐慌,其治疗方法简单有效,耳石复位术是首选方案。医生通过特定的头位转动手法,引导耳石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大多数患者一次复位即可明显缓解,少数需2~3次巩固治疗。复位后可能残留轻微头晕、不稳感,通常1~3天会自行消失,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快速转头,让耳石稳定附着。
预防耳石症复发,需从生活细节入手: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内耳微循环损伤;中老年人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延缓耳石退化;低头看手机、电脑时每隔半小时活动颈部,避免长期固定姿势;头部外伤或耳部感染后及时治疗,降低耳石脱落风险。复位后1~2天内睡觉时可垫高枕头(约30度),避免耳石再次脱落。若频繁复发(每年超过3次),需排查内耳疾病或全身代谢问题,通过药物或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
志愿者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