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其症状与危害,对保障母婴安全意义重大。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收缩压≥140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在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这是妊娠期高血压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之一,即血压升高,且血压升高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仅轻度升高,有些则急剧上升,需密切关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蛋白尿症状,通过尿常规检查,若24h尿蛋白定量≥0.3g,或随机尿蛋白定性为(+)及以上,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意味着肾脏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受影响,蛋白质随尿液排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呈现凹陷性水肿,即手指按压皮肤后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严重时眼睑、面部也会水肿。不过,妊娠期单纯下肢水肿较常见,不一定由高血压引起,需结合其他症状及检查综合判断。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是因高血压致眼底血管痉挛、缺血影响视觉功能。
妊娠期高血压可对孕妇和胎儿造成诸多危害。对孕妇而言,长期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可引发心力衰竭,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肾脏方面,除蛋白尿外,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脑部血管因高血压可能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危及生命;还会增加孕妇产后出血风险,影响产后身体恢复。对胎儿来说,妊娠期高血压使胎盘血管痉挛,减少胎盘血液灌注,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体重低于同孕龄胎儿正常标准,同时,胎盘供血不足致胎儿缺氧,引发胎儿窘迫,严重时可致胎死宫内,早产、胎膜早破等情况在这类患者中也更为常见,增加新生儿患病及死亡风险。
因此,孕妇在孕期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治疗建议,采取合理措施控制病情,保障母婴健康。
郑泉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内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