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上厕所这一日常行为潜藏诸多健康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事件中,大部分发生于卫生间,其中如厕相关风险尤为突出。科学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人如厕风险的生理基础
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是如厕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肌肉骨骼系统方面,60岁后肌肉量流失,肌力下降导致起身、蹲下等动作稳定性降低;关节灵活性减退,特别是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受限,增加了动作失控概率。神经系统功能同样出现退行性变化,本体感觉减退使身体平衡能力下降,反应速度比年轻人慢0.3~0.5s,难以应对突发失衡情况。此外,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体位改变时易出现血压波动,引发直立性低血压。
二、如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1.跌倒风险
卫生间环境因素是导致跌倒的重要原因。地面湿滑是最常见危险因素,瓷砖表面遇水后摩擦系数降低,老年人穿着拖鞋时更易滑倒。卫生间空间狭窄,缺乏辅助设施也增加了跌倒风险。调查数据表明,未安装扶手的卫生间,老年人跌倒概率比配备扶手的卫生间高出4.2倍。此外,夜间如厕时照明不足,视力不佳的老年人难以辨别障碍物,也是跌倒高发场景。
2.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排便用力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负担。当老年人屏气用力排便时,胸腔内压力骤升,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后负荷增加,同时血压急剧升高。研究显示,用力排便时收缩压可瞬间升高,易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风险更为突出。脑血管方面,血压骤升可使原本硬化脆弱的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此外,如厕时突然的体位改变,还可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3.其他潜在风险
部分老年人存在尿潴留、排尿性晕厥等特殊情况。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长时间憋尿后快速排空膀胱,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进而发生晕厥。女性因盆底肌松弛,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频繁如厕可能导致皮肤潮湿,引发尿布疹、压疮等皮肤问题。此外,卫生间空气流通不畅,长期使用坐便器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带来健康隐患。
三、风险预防与应对策略
1.环境改造
卫生间防滑处理是基础措施。可选用防滑地砖或铺设防滑垫,淋浴区、马桶周边等易湿区域防滑垫摩擦系数应≥0.6。在马桶、浴缸、淋浴区周围安装L型或U型扶手,高度以老年人站立时手臂自然下垂能轻松抓握为宜(通常距地面70~80cm)。合理规划卫生间布局,保持通道宽度≥80cm,避免障碍物阻挡。夜间在卫生间安装感应式小夜灯,保证照明亮度在5~10勒克斯,既能看清环境,又不会因强光刺激影响睡眠。
2.行为方式调整
老年人应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排尿时不要过急过快,可采用分段排尿方式,减少膀胱压力骤变。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若出现排便困难,可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或遵医嘱服用缓泻剂。起身时遵循“三部曲”:先在坐便器上稍作停留,缓慢坐起;双腿下垂,在床边坐1~2min;最后缓慢站立,待身体稳定后再行走。建议使用高度45~50cm的坐便器,减少起身难度。
3.健康管理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需加强病情监测和管理。定期测量血压、血糖,按时服用降压、降糖药物。晨起后不要立即如厕,可先在床上活动四肢,喝一杯温水,待身体适应后再起身。对于尿潴留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同时,建议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提肛运动,每日2~3组,每组10~15次,有助于改善盆底肌功能。
老年人如厕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涉及生理、环境、行为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认识风险、改造环境、调整行为和加强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如厕相关风险,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建议家属定期检查老年人卫生间环境,关注其如厕后的身体状况,必要时陪同如厕,共同筑牢老年人健康防线。
肖云云 南京鼓楼医院 老年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