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潜伏的“疼痛之蛇”

发布日期:04月08日 12:05     浏览次数:16
标签: 科普

病毒溯源与发病机制: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时引发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被清除,而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人体因衰老、压力、熬夜、疾病或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沿感觉神经轴突迁移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据统计,全球约30%的人一生中会罹患此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增病例约156万,且年轻群体发病率近年显著上升。

带状疱疹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识别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

1. 前驱期(15天)  

 神经痛:单侧皮肤出现灼烧、针刺或电击样疼痛,夜间加重,易误诊为心绞痛、偏头痛或腰椎病。全身症状:乏力、低热、食欲减退,常被忽视。

2. 爆发期(24周)  

 三联征:  

   红斑水疱:红色丘疹迅速演变为簇状水疱,疱液从透明转为浑浊,710天结痂。  

   单侧分布:常见于胸背部(55%)、腰骶部(30%)及头面部(15%)。  

   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年龄正相关,老年患者可能痛不欲生。

3. 并发症期  

 眼部带状疱疹:可致角膜炎甚至失明。  

 耳部带状疱疹:引发面瘫、耳鸣或听力减退(Ramsay Hunt综合征)。  

 疱疹后神经痛(PHN):30%患者遗留慢性疼痛,70岁以上发生率高达75%,可持续数年。

4. 康复期皮肤色素沉着逐渐消退,但神经修复需12年。

带状疱疹的治疗策略:72小时黄金窗口  

1. 抗病毒治疗  

 药物选择:阿昔洛韦(800mg/5/日)、泛昔洛韦(1000mg/3/日)需在出疹72小时内启用,可缩短病程50%,降低PHN风险60%。  

 重症治疗:免疫缺陷者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疗程延长至10天。

2. 疼痛管理  

 轻度疼痛: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抑制神经异常放电。  

 中重度疼痛:曲马多联合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顽固性疼痛:神经阻滞术、脊髓电刺激植入等介入疗法。

3. 局部护理  

 未破溃水疱:炉甘石洗剂冷敷缓解瘙痒。  

 破溃感染:硼酸溶液湿敷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禁忌提示:禁用糖皮质激素(除非合并脑炎)。避免墨汁涂抹、火烧疱疹等偏方。

预防革命:疫苗与生活方式  

1. 疫苗选择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50岁以上人群接种2剂,保护效力达97.2%,有效期超10年。减毒活疫苗:40岁以上单剂接种,保护率51.3%,免疫缺陷者禁用。

2. 健康管理  

 增强免疫:每日7小时深度睡眠、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C50mg/日)、维生素D10μg/日)。  

 压力调控:正念冥想降低皮质醇水平,减少病毒激活风险。

3. 高危人群防护  

 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及肿瘤患者需优先接种疫苗。  

 避免接触疱疹期患者的疱液,尤其是孕妇及未接种水痘疫苗者。

带状疱疹的认知误区与真相  

1. 误区:“带状疱疹不会传染”  

   真相:急性期疱液含活病毒,可致未免疫者感染水痘。  

2. 误区:“痊愈后终身免疫”  

   真相:病毒持续潜伏,免疫力低下时可复发。  

3. 误区:“年轻人无需担心”  

   真相:30岁以下发病率达3‰,熬夜成主要诱因。

未来展望:医学新突破2023年《自然》杂志披露,新型mRNA带状疱疹疫苗在小鼠实验中实现100%保护率,其优势包括:同时激活体液免疫与T细胞。所以已经患有带状疱疹的病人也不要灰心,医学在不断的突破,保持住自己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孙彩虹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皮肤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