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这个仅重约300克的器官,承载着生命的律动。它每天跳动约10万次,推动8000升血液在人体内奔流,为每个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然而,心血管疾病却长期位居全球死亡原因首位。作为生命的核心枢纽,心脏的健康需要科学认知与主动守护。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学习哦!
心脏:人体的精密“动力工厂”。心脏并非简单的“水泵”,而是一个由心肌细胞、传导系统、瓣膜和冠状动脉共同构成的精密系统。
四腔结构: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通过有序收缩形成血液循环。左心室作为“主力泵”,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推入主动脉,供应全身;右心室则将静脉血泵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冠状动脉系统:心脏自身需要能量,冠状动脉如同“油管”,为心肌供血。一旦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如动脉粥样硬化),便会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电传导系统:窦房结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通过电信号控制心跳节律。若传导异常,则会出现心律不齐(如房颤、室颤),轻则心悸,重则危及生命。
心脏的“求救信号”:不可忽视的预警。胸痛或压迫感:心绞痛常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数分钟,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若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可能提示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呼吸困难:平卧时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是心力衰竭的征兆。异常水肿:下肢水肿伴乏力,可能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体液潴留有关。心悸与晕厥:突然的心跳加速、漏跳或头晕目眩,需警惕心律失常。
特别注意呀!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梗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恶心、背痛或极度疲劳,更易被忽视。
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风险升高);家族史(直系亲属早发心血管病史);性别(男性风险高于绝经前女性)。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与久坐。
预防心血管疾病:四维防护体系。
1. 饮食:给心脏“优质燃料”。地中海饮食模式:以橄榄油、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全谷物、坚果、新鲜蔬果为主,减少红肉和精制糖。限盐控糖:每日盐摄入<5克(约一啤酒瓶盖),添加糖<25克。护心食谱示例:早餐可选燕麦粥+蓝莓+核桃;午餐推荐清蒸鲑鱼+糙米饭+西兰花;晚餐以豆腐蔬菜汤+杂粮馒头为主。
2. 运动:强化心脏的“耐力训练”。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提升心肺功能。抗阻训练:每周2次深蹲、俯卧撑等力量练习,增加肌肉代谢效率。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3. 管理慢性病:筑牢防线。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140/90 mmHg,定期家庭监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注意足部和眼底检查。高血脂人群:LDL-C水平需根据风险分层定制目标。
4. 心理与睡眠:常被忽视的“护心要素”长期压力会升高皮质醇水平,诱发炎症和高血压。建议通过冥想、正念练习减压。保证每晚7-9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及时治疗。
现代心内科:科技守护心跳。无创筛查。1.心脏超声:实时观察心脏结构与功能;2.冠脉CTA:3.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4.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监测心律异常。
介入治疗。心脏支架:开通堵塞血管,结合药物球囊减少再狭窄风险;射频消融术:根治阵发性室上速、房颤等心律失常。
心脏康复。心梗或术后患者通过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逐步恢复社会功能,降低再发风险。
心脏健康是一生的功课。心血管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从年轻时建立健康习惯,定期体检(尤其关注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及时干预异常指标,才能让心脏从容应对岁月挑战。记住,每一次健康饮食的选择、每一分钟坚持运动的汗水,都是在为生命的引擎注入持久动力。守护心脏,便是守护生命的质量与长度。
费志娟 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丽华一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