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具有独特的双面性:首次感染引发水痘,痊愈后病毒却未消亡,而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当人体因年龄增长、长期熬夜、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沿感觉神经轴突迁移至皮肤,引发剧烈神经炎症。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6-10/千人,80岁后风险骤增至50%以上。
疾病初期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疼痛、瘙痒或麻木,约70%患者误以为是肌肉拉伤或心绞痛。3-5天后,单侧皮肤出现簇状红斑和水疱,沿神经节段呈条带状分布(胸腰部占55%,头面部占15%)。最具破坏性的是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攻击:约20%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PHN),表现为持续性灼烧样、刀割样疼痛,夜间尤为剧烈,部分患者因此产生焦虑、失眠甚至抑郁。
重点小tip:除50岁以上人群外,以下7类高危群体需特别警惕:
1.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患者)
2. 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淋巴瘤、白血病)
3. 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慢阻肺、心衰)
4. HIV感染者
5. 近期经历重大手术或创伤者
6.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职场人群
7.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比例约1.3:1)
若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可能引发角膜炎甚至失明;耳部感染可导致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耳痛、听力丧失);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发脑膜炎。最棘手的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到数年,8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高达50%。
发病72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窗口期,口服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配合普瑞巴林等神经痛药物能显著降低PHN风险。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采用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介入治疗。2023年《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强调:早期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神经营养剂(甲钴胺)及镇痛药的三联疗法,有效率可达85%。
胡亚莹 泰州市姜堰区皮肤病防治院 皮肤科
![]() |